公司新闻

袁玉珠:“立德、立功、立言”

发布时间:2013-08-28
新闻来源:中国冶金报

今年5月,我踏上了吕梁山。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位以“三不朽”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企业家。他志向远大创办了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他感悟箴言打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他用德行“建功”,用财富“立德”,用悟性“立言”。通过两天的采访,我被这位企业家“奉献社会不求所有,造福乡土只图所为”的文化自觉所感染;被他的人生观、财富观所触动。这个人就是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玉珠。   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论是古人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不过知道的人并不多,它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之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提出的“什么是人生死而不朽”的问题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是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和众多有学识的人所信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相声大师马三立,二人的名字都来自于古典的“三不朽”论,即通过“三立”达到“不朽”。在当代企业界,也不乏追求“三立”境界的企业家,袁玉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以德立业
   何为“德”?“德”的本意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做事,生存、发展不违背自然规律。何为“道”?道是真理,是客观运动的规律与轨迹。道是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袁玉珠就是一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
走进中阳钢铁的展示大厅,一张袁玉珠左手拿着电焊枪,右手拿着电焊面罩,蹲在工地干活的黑白照片触动了我。袁玉珠在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中,我最喜欢这张,它的背景是一座6.3m3的小炼铁炉。它是袁玉珠1985年创业初期的生动写照。这张照片记录了年轻的袁玉珠劳动中抬头一笑的瞬间,他笑得那么自然、那么阳光、那么自信、那么坦荡,笑出了中国人独有的实诚与仁义,让人顿时会产生信赖感。正是这样一个人,在27年后,在贫瘠的吕梁山创造出了奇迹!
   我端详着照片上的主人公,开始挖掘这个草根农民创业致富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那时的中阳人真穷,穷得真是令人心酸。”袁玉珠说。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初,时年32岁的袁玉珠用十几积攒的15万元钱,带领着一帮穷哥们儿在寸草不生的乱石滩上建起了一座炼铁厂。经过27年的艰苦创业,袁玉珠建成了集采煤、选煤、炼焦、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发电为一体的大型民营钢铁企业,成为山西省闻名、全国钢铁行业瞩目的一颗新星。公司也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功勋企业、山西省工业企业30强和全省十大纳税户。经过27年的艰苦奋斗,昔日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如今已建功立业。袁玉珠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级劳模,山西省功勋企业家,并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亲临中阳钢铁视察,对袁玉珠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新吕梁的新代表”等。
走进中阳钢铁,你会被一座“远看似公园,近看似花园”的绿色钢厂所吸引。在那里,你闻不到异味儿,更看不到肆意飘扬的粉尘,看到的是一条在绿色的山谷中绵延起舞20余里的钢铁长龙。这是一座与百姓和谐相处的绿色钢城。过去,我在采访中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6岁的孩子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们这儿夜里没有月亮?”妈妈回答说:“钢厂为了省钱,夜里偷偷地把烟放了出来,把我们的月亮给赶走了。等钢厂不冒烟了,月亮就回来了。”这次,在采访的当晚,我在厂区中心看到了明亮的月亮,这使我想起了故事中那个没有见过月亮的小男孩。这里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中阳钢铁有“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科技型、社会慈善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愿景和袁玉珠发自心灵深处的“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的“绿色”誓言。
   走进中阳钢铁,就仿佛迈进了一个生机勃勃,共同致富的“桃花源”,袁玉珠正在这里辛勤地耕耘着。这里的主张是“只有无私,才有共识”,“公则人心归顺,私则人心涣散”。在这里,袁玉珠用自己的无私维护着职工的权益与尊严。这里讲的是“发展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任务公开大家干,成本公开大家算,考核公开大家看,分配公开大家赚”的共同致富的规则,以及民主公平的分配方式。在这里,袁玉珠“以人为本、以诚信为本、以质量为本”,卖的是信得过的产品。这里不但环境好,职工的福利也好。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大家参观一下这个“桃花源”。在这里,职工的人均月收入已达到了4400元,2012年的目标是达到5000元,并进一步推行“四有职工”,即有房、有卡、有车、有保险;在这里,袁玉珠先后投资近5亿元,兴建职工住宅楼20栋,目前已有2100余名职工无偿入住,在建住房达2000余套,目标是争取在“十二五”末让80%的职工拥有自己的住房;在这里,袁玉珠完成了他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给全体职工买了足额的保险;在这里,袁玉珠为单身职工宿舍开通网络,配备洗衣机、热水器等生活设施,为职工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这里,袁玉珠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大棚绿色蔬菜基地,成立了农业开发中心,设立了食品检验中心,所有食品定点采购、集中管理,检验合格后统一分配到各膳食部加工,从源头上保证了职工的食品安全;在这里,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零利润经营、保姆型服务、内衣式体贴”,即:一是全公司职工就餐全部实行成本价供给,零利润经营。二是公司补贴资金,为职工开设了洗浴中心、洗衣房、理发店、医疗室、厂内公交车等服务。三是针对当地自然水质硬,钙、镁离子含量高的情况,投资300万元建设了一个“山泉水制作中心”。目前凡是职工及家属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都能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纯净水……为圆这个“桃花源”梦,袁玉珠一直努力着、操劳着。
    走进中阳钢铁,就像走进了一所大学校。27年来,中阳钢铁前前后后有上万个农家子弟在这里“学习深造”。这里专门配发《职工行为规范手册》,要求农家子弟的行为标准化、规范化。在这里,通过推行“六个一”工程,即写一篇好文章、提一条好建议、办一件好事、养一盆好花、改一个错误、尽一项义务,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打造最基层的企业文化。20年前,即使在钢厂停产的特殊日子里,袁玉珠也要求职工在放假期间每天坚持写读书日记,复产时必须交了日记才能上班。在这里,袁玉珠鼓励一种独有的“知识经济三吃法”:一是吃“主食”,即工资;二是吃“零食”,即围绕产量、质量、成本、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奖;三是吃“偏食”,即重大节日里给予优秀职工与技术骨干的重大奖励。偏食也好,零食也罢,说到底就是鼓励学员靠文化吃饭,靠技术发财。在这里,人们最厌恶的是“偷食”,公司严厉打击利用权力和方便牟取个人私利。
    中阳这所学校是一个吞石吐金的学校,它使过去农村的“人手”变成了企业的“人才”,使“人才”变成了“人物”。这些“人物”绝大部分是农家子弟,他们在中阳这所学校中提高文化水平、钻研技术、学习管理。现任常务副总的卫建忠就是其中的“高材生”。交流中,卫总对我说:“我这样一个穷孩子能有今天,多亏了中阳钢铁和袁总。中阳钢铁是我成长的学校,袁总是我的恩师。20年前,厂里给了我一个到兄弟钢厂学习的机会,临行前袁总送我一句话,‘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人穷更苦,你要想活得体面,得先学会受苦’。这句话说得深刻,说得实在,我记了一辈子。要改变贫穷的现实不能靠别人施舍,要靠自己努力学习,要以技术立身。当时,这句话在我这个刚刚涉世不久的孩子心中点亮了一盏奋发学习的明灯。袁总不但像父亲一样培养我们这一代,还像祖父一样关心我们的下一代。他亲自到太原为我们的子女选最好的学校,派专车接送,免费为他们提供省里最好的教育和服务。每想到这些,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就觉得没有理由不为中阳钢铁的事业尽心竭力。”这就是袁玉珠“用苦心换人心,用无私换公平”、以德立业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用“道”建功业,用“德”载人心的人。

以财立德
   袁玉珠是山西有名的富人。2011年,他身居胡润钢铁富豪榜第13名,但他并没有把“发财”看作人生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管理好中钢,建设好家乡,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他把“发财”当作一种立身、立德的手段,他的财富观是“以财发身”。(出自西汉戴胜《礼记•大学》)
27年来,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体面日子,他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曾发誓这辈子要为家乡办成两件事,第一件是要在中阳县“普及高中”。他认为,中阳县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而是知识贫困、人才贫困。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就要从教育抓起。为了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上学,为了在中阳普及高中教育,2005年,袁玉珠出资700万元,从全县唯一的高中中阳一中入手,启动了在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工程。在袁玉珠的资助下,当年中阳一中全校2600名高中生首次免除了学杂费、住宿费。此后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袁玉珠先后投入800万元、1000万元、190